刚刚
(资料图)
茂名疾控紧急提醒:
野外游玩需警惕!
已有人感染去世,4名亲属相继阳性!
五一小长假过半,大家是选择家里蹲,还是参与三亿人口迁徙?
不去景区人挤人,不少人的度假方式选择回归大自然游山玩水。但浙江绍兴的王大妈,深圳的陈老伯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后,一个不幸去世,一个发烧高热不断,这是怎么回事?
01
蜱虫一咬,感染去世
七旬老太被蜱虫叮咬后感染,不幸去世;料理完后事,四名家人相继出现发烧、腹泻症状。记者于4月25日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这四名患者均为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很可能是接触老太后感染。
前不久,浙江绍兴新昌王大姐(化名)的母亲上山采茶后开始发烧、腹泻,几天后不见好转,意识模糊,被送到当地医院,但没能抢救过来。
老太去世后,王大姐和妹妹为母亲擦身、穿寿衣,料理完后事没多久,王大姐一家和妹妹相继出现发烧、腹泻,王大姐送浙大一院急诊时已意识模糊,被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
经医院检测,四人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均为阳性——这是一种以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病毒感染。医生推测,老太太很可能在上山采茶时被蜱虫叮咬,出现症状后未能及时就医,又将病毒传至家人。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主任医师介绍,新型布尼亚病毒也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国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蜱虫叮咬,可以人人传播,接触感染者(及尸体)血液、体液、呕吐物后,被传染几率非常高。
记者了解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可引起全身感染,最常见的是发热、血小板减低、白细胞减低,严重的休克,引起多脏器衰竭,或引发脑炎或心肌炎,导致死亡。
王大姐等四人明确诊断后,经对症治疗情况有所好转,但王大姐尚未彻底脱离危险。
蜱虫多生活于野外草木茂盛的地方,靠吸食鼠类、鸟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为生,每年5-10月是其活跃期。
专家提醒,在野外应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玩耍,最好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穿凉鞋,并做好防蚊防虫措施。如被蜱虫叮咬,不要强行捏拽取出,易造成蜱虫口器、前肢等断裂,留在体表,应用酒精等涂在蜱虫头部,让其松口脱落,或前往医院处理。
02
白蛉一叮,惹上罕见传染病
75岁的陈老伯(化名)是老牌资深驴友,今年3月初到深圳看儿子,刚到深圳就觉得身体不舒服,发热、怕冷,几天下来,反复发烧,最高烧到39℃。
经过多次检查才知道,是利什曼原虫感染,很大可能是:黑热病。
黑热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病比较罕见,所以极易误诊、漏诊。
患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大多数在1~2年内因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图源:腾讯医典
去年9~10月,陈老伯回过老家河南安阳,太行山脚下的深山中。那里的村子蚊虫出没,他每天出去“遛弯”,每天至少被叮咬十余次。
流调员推断,陈老伯很可能是在去年9月在老家河南安阳染上了“黑热病”。
因为河南安阳近年来曾报道多例本地黑热病,去年9月,那里的白蛉成虫正好处于“活动季”。
而白蛉,正是传播黑热病的“二传手”。
01
黑热病为啥叫“黑热”?
黑热病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的发热、脾脏肿大、贫血、消瘦、全血细胞减少、血清球蛋白增加。
有时皮肤可出现斑丘疹,红斑或色素减退斑,感染较重的患者面部、四肢等处皮肤逐渐呈暗黑色,黑热病因此而得名。
图源:腾讯医典
黑热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个月,但由于个人体质原因,也有报道可长达数年。
幸运的是,患者对症治疗痊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只有极少数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能会再次复发或感染。
02
它是怎么传播的?
黑热病的传播媒介是白蛉,白蛉叮咬患有黑热病的病人、病犬以及某些野生动物后,即可感染利什曼原虫。
当带虫的白蛉再叮咬人时,人就会被感染。
5-9月是白蛉成虫活动季,在中国分布很广,主要传播媒介中华白蛉在长江以北一带活跃,长江以南罕见。
你在游山玩水的同时
许多毒虫也开始“蠢蠢欲动”
遇到这些毒虫如何防范?
被咬伤后如何处理?
一起了解这份防虫指南
外出游玩时如果被蚊虫叮咬后有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切记不可掉以轻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