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声来源:雪球
今天(2023.08.08)市场表现得比较平稳,但投资者的情绪还是比较低迷的,低迷的成交量(7989亿)就能够反映(Wind,2023.08.08)。
(资料图)
回顾市场,恒生指数自2018年1月至今,沪深300从2021年2月至今,一直处在震荡调整的状态下,投资者的情绪比较低迷,这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当下这一刻我们依然坚持认为这大概率是中长期投资的底部区域,甚至有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接近于最后的时间窗口,很多朋友质疑过,也动摇过,但我没啥改变,不是因为从业才这么说,而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这一刻就是应该积极乐观。
我的乐观和信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市场,第二个方面是个人的准备。
市场方面,主要信心来自于两点。
1、总体处在低位区域,估值也比较低。
截止到今天,恒生指数从2018年1月29日调整至今,大约调整了66个月,TTM估值9.11倍(Wind,2018.01.29-2023.08.08),沪深300从2021年2月18日调整至今,大约调整了30个月,TTM估值12.01倍(Wind,2021.02.18-2023.08.08)。
纵向跟自身,横向跟国外主要指数对比,都还是有估值优势的。
现在整个市场因为持续的调整,以及一些外围因素,大家缺少信心,这个可能才是目前制约市场的重要原因。
2、资本市场的地位在上升,作用在提升。
资本市场的地位提高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参照主要经济体,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市场的地位必然会被提高;
另一方面,作为国内居民财富增值保值的选项,房地产迅速回归居住价值,更加凸显资本市场的增值保值作用。
实际上,我们也能看到这个趋势,包括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出台,注册制的推出,资本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的不断推进,指数基金公募基金的大发展,都已经显示得很清楚了。
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谁能早点认清楚趋势,顺势而为,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个人准备方面:再好的机会,如果个人不做好准备,恐怕也接不住;
再大的危机,如果个人应对得当,也是有概率转危为安的,一定程度上,个人主观能动性也能影响最终的结局。
以下个人准备方面,可以供参考:
1、有清晰的投资计划。
遵循“万物皆周期,低估提胜率”的原则,在中长期的底部区域大胆布局,选择那些成长性更好、估值也相对合理的方向,也重视超跌的价值方向;而不是在高位区域追涨,越涨越乐观。
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现在的条件能做什么样的投资,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投资计划,在权益资产、债券资产、现金资产等方面,做好分配和分散。
2、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
留足了必要的生活费用以及制定应急计划,之前我家还有一个升级版的换房计划,现在也迅速地把升级版变成了平替版,尽可能降低风险敞口,提高风险的承受能力。
3、有稳定的现金流。
这个是普通投资者最大的优势之一了,稳定、持续流入的现金流,才能在市场持续的调整中,才能在市场的底部区域,去把握调整出的机会,也因为有现金流的存在,才不会因为着急用钱而动用长期投资的资金。
4、不端着,欲望小。
始终不端着也不装高富帅,虽然在投资上有自己的优势和擅长点,但一直以来都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出身,也不怕因为这样而失去了“光环”,没必要,自己不需要靠包装来赚钱,就坦诚地对待自己。
另外,我的欲望一直比较小,我自己的开销很小很小的,除了做好投资和身体健康外,家人的开支我也早做好了准备。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经历过太多的世态炎凉,也经历过一些起起落落,应该明白,靠撞大运似的实现财富的快速跃升基本不太现实也几乎不太可能,认真去看看,古今中外,不管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各界名流、一时之英雄,完全从草根起身的太少了。
相反,那些能够认清现实,认清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努力规划好,进退有度,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普通人,反而可能会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还能为子孙后代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
至于到底能不能实现快速的跨越,一方面不要奢望,要理智清醒,另一方面,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能力、物力、财力的准备,机会来才能接得住,受得起,不然,到头可能也是空欢喜一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关键词: